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

有感"建國百年的國慶"

今年中國瘋狂出版的一大堆民國史的書籍,其中有一本叫做:辛亥,搖晃的中國。作者張鳴的選題及文筆都富有獨到見地,論證思維也很清晰,但倒是其寫給台灣版的序言,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:"其實,辛亥革命跟臺灣的關係,要比跟大陸密切得多。畢竟,這裏還是民國,而我們那裏已經不是了。現在的中國大陸還叫共和國,從名稱上,跟臺灣沒有太大的分別......

張鳴兄的意見,我個人並不認同。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,對於1912中華民國的話語權及歷史詮釋,勢必只會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身上,(連同對清帝國也一樣),而不會是1950中華民國。至於1950中華民國,要承擔總結的,應是日治時期,乃至清治,東寧治、荷西鄭顏共治等的"國前(Pre-Nation)"脈絡。

清末以來的變化,兩岸不約而同於1950年建立了新的國家。神州大陸是於1950年解決了從辛亥以降,清帝國瓦解以來的分裂及割據 (這在中國大歷史的朝代遞嬗上並不稀奇,這也是國際史學家都把1912中華民國當成是Nationalist China 的過度期認定,介於清帝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)。至於台灣則是於1950年重整了從甲午割讓以來的日治時期,並且結束1945~1949的內部紛亂,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實質的中央政府,首度以完整國家姿態走入了世界史。

今天兩岸都慶雙十,當前兩岸政府也都以孫逸仙的傳人自居。在我來看,中華人民共和國強調辛亥,這沒有錯,它可當成是其國家誕生的"前奏曲"。對於當時立憲、新軍,、會黨、北洋等人物,從十八星旗到五色旗,雖然都有著墨,但仍嫌不足,沒有完整呈現辛亥面貌。誠如蔣氏國民政府不能完整代表孫逸仙的傳承,同樣的,孫逸仙本身,或是興中會的嫡系,也不能概括到辛亥過程,以及辛亥精神的全貌。台灣方面的建國100,說建國,理直氣壯,聲勢鼎沸,但是錯在100,台灣方面已然建國,但辛亥革命,或是武昌起義,斷非目前台灣國家的開端,基本上我仍寧願採用195031蔣介石於台北總統府"視事",當成是起點。

雙十在台灣未來要如何慶?這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,一方面1912中華民國已然"喪失", 1950中華民國卻又還在躊躇徘徊,在我們自身都尚未搞清楚自己是身在哪個民國之前,我建議淡化雙十,但可保持雙十此國定節日,這不是為了多一天假可放,而是讓每年大家可以在這個盤根錯節的歷史印記前面,被提醒、被逼迫、被質疑,讓大家都能深自想想,哪些我們要放下,哪些我們要扛起,惟有對勇於面對過去,劈荊斬棘。身影清楚了,轉頭自可見光明。也許雙十改變的那天, 就是另一個海闊天空的發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